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交流>绿色矿山
绿色矿山民盟中央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一份大会发言中建议,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将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构建西北地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民盟中央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西北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生态资源的集中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同时,西北地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生态治理难以得到足够有力的经济支持,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态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反过来又成为经济落后、社会贫困的根源之一。
因此,构建西北地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不仅能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保护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而且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西北地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加大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力度,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重大决策部署,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是,西北五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土地、光热、矿产等自然资源虽然优势明显,却没有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反而形成了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结构。
民盟中央调研发现,西北五省的支柱型产业以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开发为主,高能耗、高排放、资源依赖性特征明显。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虽有较快增长,但仍面临着产业不全、规模不大、低质同构等突出问题,产业协同性不高,核心竞争力缺乏,产物附加值低,在技术水平、盈利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面临着“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双重挑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西北地区资源依赖型传统发展模式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难以为继。
创新绿色发展思路
民盟中央建议,西北地区要优化绿色生态产业布局,创新绿色发展思路。围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整合西北地区各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原则,制定和实施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战略。注重培育和扶植行业绿色龙头公司,以产业集群思路打造绿色产业基地,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在西北地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形成以绿色龙头公司为依托,以国际化市场体系、专业化设计公司、技术专精生产公司为基础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实现绿色产业发展
民盟中央建议,要推动产业转型和改造升级,实现产业发展绿色化。
一是支持西北地区绿色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田、特色农产物生产基地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为绿色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在西北地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公司,按照绿色经济运作的要求重点扶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水土保持、耕作制度以及林、牧、渔等产业建立制度规范,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二是重点支持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五大传统产业整合和集约集聚化发展,加强相关产业链横向发展和纵向延伸,强化循环经济和资源再利用,形成多品种产物集群,提升附加值,稀释能耗。加快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和甲醇经济,建设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和煤制甲醇等项目,延伸发展用于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光学仪器和日用化妆品等领域的下游高端产业。加快循环工业示范区和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推进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支持西北地区扩大省内外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电量,加大电力外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有色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生物产业以及特色食品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产业新格局。
叁是加大对西北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加快西北地区交通、通信等公共设施或旅游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型文化传媒公司,组建旅游投资集团,高起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推进区域内资源、产物、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生态保护治理
在加快生态保护与治理,建设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民盟中央也提出了建议。
一是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西北地区的水体、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资源和环境具有显着的公益性,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受益范围覆盖到东中部地区。建议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在中东部生态受益地区增收生态补偿税,开征新的环境税,提高对西北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系数,保证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和人均收入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出台规范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综合补偿与分类补偿相结合,转移支付、横向补偿和市场交易相互补充的生态补偿制度。
二是支持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为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快《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等规划落地实施。支持开展“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设,解决我国西北部沙漠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叁是制定支持长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政策措施。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良性发展。
四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财力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西北地区生态移民工程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让移民安置区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享受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在安排好移民生活前提下,支持西北地区优先发展安置区的教育事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素质。
强化发展保障措施
此外,民盟中央还从3个方面提出建议,创新政策供给,强化生态产业发展措施保障。
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加大对西北地区政策扶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导向,形成多领域、宽层次、较完备的法治支撑和制度体系。建立激励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技术经济等优惠政策,从财政金融、投资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西北地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倾斜支持,鼓励公司发展循环经济和生产绿色产物。
二是强化生态产业发展金融支撑。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实施绿色信贷战略,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等绿色发展要求的公司和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西部地区发行绿色债券,扩大绿色保险覆盖面,支持绿色公司上市挂牌。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纳入对地区、公司统计范围,形成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鼓励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绿色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
叁是加大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力度,强化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加大国家支持西北地区公司技术创新力度,鼓励和支持公司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联盟方式,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加快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公司技术中心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平台,制定一批资源化综合利用产物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支撑作用和创新能力。将西北地区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纳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生态产业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科技人员主体作用,构建绿色技术体系。